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招聘求职、房屋信息、二手交易、电话查询尽在清河一度信息港
点击→
奶奶的纺车
冯增岭
记得小时候,奶奶让我们猜过一个谜语,谜面是:“地上有只雁,身上插满箭,飞起嗡嗡响,一会下个蛋。”我们几个小孩开动脑筋,左思右想,怎么也猜不着,最后只好恳求奶奶揭破谜底。奶奶笑眯眯地说:“给你们说吧,就是奶奶经常用的纺棉花车子!”我们恍然大悟:“哎呀,真是!”
说起奶奶的纺车,那可是有历史了。奶奶在娘家为闺女长到十二、三岁时,她母亲就催着她学纺花织布,说:“纺花织布是女人的看家本领,在娘家必须学会。要不,过了门当了媳妇,顶门立户,一家老小,穿什么,戴什么,铺什么,盖什么?”于是让奶奶的父亲央同村一个好木匠,用枣木为奶奶做了一辆又结实又漂亮的纺车。从此,这辆纺车就成了奶奶的一件重要生产工具,伴随着奶奶一路风雨走来。
奶奶小时候家境贫寒,从小就要帮家里干活,白天种地,夜晚纺棉,日夜劳作,也难求温饱。晚上纺棉需要掌灯,那时候连灯油都买不起,只好左邻右舍的几个婶子大娘、姐姐妹妹们联合起来,晚上几人同掌一盏灯,灯油大伙均摊。这样既节省又热闹,而且在一块你争我赶,谁干的活多,谁就光荣,赢得尊重。大家边干活边说笑,漫漫长夜也就熬过来了。
奶奶嫁给爷爷后,也把纺车带了过来。全家十多口人的衣服被褥都是奶奶用这辆纺车将花纺成细线,然后织布做成的。常言道:男人的衣裳,女人的脸面。看男人的穿着打扮,就知道家里的女人针线活好不好,勤快不勤快。那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穿的都是家做的土布衣,如果当家的女人针线活不好,手脚不勤快,一家老小很难穿的整齐干净。而奶奶织的布不仅够我们一家自足自用,还能有一些多余拿到集市上换钱,供家里打油买盐。艰苦的岁月里,为了生计,奶奶日夜不停地劳作,常常纺花到深夜,我们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她纺花的嗡嗡声中进入梦乡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用穿自家做的土布衣了,什么涤卡、的确良、毛料、绒呢等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土布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反而成了稀缺品。记得姐姐们哪个出嫁前,奶奶还坚持摇动她的纺车,织上几匹土布,做几条土布手巾、几床土布褥单给姐姐作嫁妆,说是土布吸汗耐用,比别个强。
这些年,我们从土房搬到砖房,又从砖房搬到楼房,几经迁徙,可无论我们怎样劝说,奶奶总不肯扔掉她那辆纺车。她总是说:“那可是我的娘家陪送,咱家的传家宝,给咱家立过大功,不能扔了,说不定哪天还有用呢!”我们就跟奶奶开玩笑说:“奶奶,哪天我们带你去咱县园区,看看人家大工厂里那纺纱机、织布机,你就知道你这传家宝都成老古董了,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喽。”
那年羊绒节前夕,听说我县要开办一个羊绒博物馆,正在搜集有史以来的纺织工具。在羊绒制品市场一家企业当主管的哥哥动员奶奶将她那个传家宝捐献出来。奶奶不无自豪地说:“怎么样,幸亏我没听你们的把纺车扔掉,如今派上用场了吧!”送走那天,奶奶将那辆纺车摸了又摸,擦了又擦,像打扮即将出嫁的闺女一样,既心疼又高兴。当哥哥往汽车上搬纺车时,她还叮嘱,千万小心,别碰断了车翅子,最后一直目送汽车远去,才怅然若失地回到家里。
奶奶的那架纺车,虽非伟人名士所用,也并无神秘传奇色彩,只是千千万万辆纺车中普普通通的一辆,但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段历史的印记,凝结了几辈人的心血和汗水,见证了社会的沧桑巨变。而今,它静静地放置在羊绒博物馆的一角,向世人无言地诉说着渐渐远逝的那段难忘岁月,告诫人们勿忘过去,珍惜今天,奋发作为,再谱新篇。
来源:清河文学园地
文章右下角
您点赞+在看 提醒更多人
文章右下角
您点赞+在看 提醒更多人
商务合作:0319-2552165
点击阅读原文发布清河招聘|租售|转让|求职信息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精彩评论 共 0 条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